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句子 > 名言

书法名言

时间:2025-04-22 10:27:45
关于书法名言(8篇)

关于书法名言(8篇)

在日常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,名言是对生活、对世界的综合浓缩,简短的一句话,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算得上是优秀的名言吗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书法名言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关于书法名言1

1、古之善书者多寿,心定故也。人能定其心,何事不可为。

2、书法亦就佛法,始于戒律,精于定慧,证于心源,妙于了悟,至于极也,亦非口手可传焉。

3、内典《金经》云:“非法非非法。”书家悟得此诀,何患食古不化。

4、清心寡欲,字生精神,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。

5、渣滓去,则清光来,若心地丛杂,虽笔墨精良,无当也。故扬子云:字为心画。

6、昔人有联语云:夫复何为,莫非自然。真至理名言也。作书亦当知此意。

7、气盛,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。书亦如之。

8、摹古之法,如鬼享祭,但吸其气,不食其质。

9、心粗气浮,百事无成。书虽小道,亦须静定。

10、冷看古人用笔,勿参以杂念,是亦收放心之一法。

11、学楷宜由唐而晋,隶则非汉不可。

12、汉隶笔笔逆,笔笔蓄。起处逆,收处蓄。

13、字之纵横,犹屋之楹梁,宜平直,不宜倾欹。

14、古碑贵熟看,不贵生临,心得其妙,藉笔以达之,方能神似。

15、意居笔先,形随法立。

16、欲知后笔起,意在前笔止,明乎此,则笔笔呼应,字字接贯,前后左右,自能一气相生矣。

17、笔法尚圆,过圆则弱而无骨。体裁尚方,过方则刚而不韵。

18、熟能生巧,凡事皆然。书未熟而专事离奇,魔道也。弄巧成拙,不如守拙。

19、秦汉之书,其巧处可及,其拙处不可及。

20、工夫深,结体自稳天姿好,落笔便超。

21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唐代诗人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

22怒蹄蹴踏苍山颓,C臃肿难为状。清代文人严允肇《洗象行》

23字势雄逸,如龙跳天门,虎卧凤阙。南朝梁皇帝萧衍《古今书人优劣评》

24词源倒流三峡水,笔阵独扫千人军。唐代诗人杜甫《醉歌行》

25一点成一字之规,一字乃终篇之准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

26行于简易闲澹之中,而有深远无穷之味

27字要骨格,肉须裹筋,筋须藏肉,帖乃秀润生。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《海岳名言》

28一点失所,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,如塣士之折一肱。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《书史会要·书法》

29若平直相似,状如算子,上下方整,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,但得其点画耳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《题卫夫人》

30夫马,筋多肉少为上,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,皆欲骨内相称,神貌洽然。唐代书法家张怀《六体书论》

31点曳之工,裁成之妙,烟霏露结,状若断面还连,凤翥龙蟠,势如斜而反正。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《王羲之传论》

32玄妙之意,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,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,世智之所能测。唐代书法家张怀《书议》

33体象卓然,殊今异古。落落珠玉,飘飘缨组。仓颉之嗣。小篆之祖。以名称书,遗迹石鼓。唐代书法家张怀《书断》

34或重若崩云,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,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,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《书谱》

35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,骨劲而气猛也翟备色而翱翔百步,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,书之凤凰也。唐代书法家徐浩《论书》

36何处一屏风,分明怀素踪。虽多尘色染,犹见墨痕浓。怪石奔秋涧,寒藤挂古松。若教临水畔,字字恐成龙。唐代诗人韩《草书屏风》

37疾风吹劲草,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,安能香袭人。锋自磨砺出,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,焉能艺精深。李铎

38老夫之书,本无法也。北宋诗人、词人、书法家黄庭坚《山谷文集》

39书中有画,画中亦有书。清代学者方玉润《星烈日记汇要·游艺》

40翰墨之美,多以身后腾声。唐代书法家张怀

关于书法名言2

1)玄妙之意,出于物类之表;幽深之理,伏于杳冥之间;岂常情。

2)字不可重笔,话不可乱传。

3)之所能言,世智之所能测。(唐·张怀谨)

4)若不给自己设限,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。

5)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。(南北朝·萧衍)

6)体象卓然,殊今异古。落落珠玉,飘飘缨组。(唐·张怀声)

7)云鹤游天,群鸿戏海。(南北朝·萧衍)

8)厚德载物。

9)笔下龙蛇似有神。(唐·张怀谨)

10)无声之音,无形之相。(唐·张怀谨)

11)古之善书者多寿,心定故也。人能定其心,何事不可为。

12)书法亦就佛法,始于戒律,精于定慧,证于心源,妙于了悟,至于极也,亦非口手可传焉。

13)内典《金经》云:“非法非非法。”书家悟得此诀,何患食古不化。

14)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——唐代诗人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

15)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。

16)无声之音,无形之相。——唐代书法家张怀瓘

17)字要骨格,肉须裹筋,筋须藏肉,帖乃秀润生。——米芾

18)学术经论,皆由心起,其心不正,所动悉邪。柳公权曰:心正则笔正。——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19)意在笔前,然后作字。—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《题卫夫人》

20)书肇于自然。——蔡邕

关于书法名言3

1、用墨须要随浓随淡,可燥可湿,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。清。秦祖永《桐阴画诀》

2、柔和则绰约呈姿,刚节则鉴艳执操。唐。张怀灌《评书药石论》

3、拘则乏势,放又少则,纯骨无媚,纯肉无力,少墨浮涩,多墨笨钝。梁武帝《又答论》

4、盖有骨必有肉,有实必有虚。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,无缥缈空灵之势矣。清。盛大士《溪山卧浮录》

5、书法趋骨力刚健,最忌野。清。梁献《学书论》

6、人之于书,得心应手,千形万状,不过曰中和,曰肥,曰瘦而已。若而书也,修短合度,轻重协衡,阴阳得宜,刚柔互济。明。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7、肥字须要有骨,瘦字须要有肉。北宋。黄庭坚

8、徘徊俯仰,容与风流。刚则铁画,媚若银钩,丽则倚糜而清遒。唐。欧阳询《用笔论》

9、盖用笔之难,难在遒劲。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,乃大力人通身是力,倒辄能起。明。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
10、左氏叙事,纷者整之,孤者辅之,板者活之,直者婉之,俗者雅之, ……此处隐藏6073个字……

30、书画之道,纵有师授,全赖自己用心研求。

31、“振衣千仞岗,濯足万里流。”作书须有此气象。而其细心运意,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,毫厘有差,便不中窍。

32、练书法,眼睛要看毛笔尖。

33、昔人有联语云:夫复何为,莫非自然。真至理名言也。作书亦当知此意。

34、权胜才必有辱,威胜德必有祸。

35、书法是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点画的动作过程。

36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。——达尔文

37、言心声也,书心画也。

38、笔法是使用毛笔的动作方法。

39、渣滓去,则清光来,若心地丛杂,虽笔墨精良,无当也。故扬子云:字为心画。

40、人的偏见都来自自我擅长的领域。

41、精雕细刻出精品,千锤百炼铁成金。

42、要学书法家的字,先学他写字的动作。

43、拉二明,听的是音乐,练的是手功;练书法,看的是点画,练的也是手功。

44、明窗净几,笔墨精良,于时抽纸挥毫,以绘我胸中之所有,其书那得不佳!若人声喧杂,纸墨恶劣,虽技如二王,亦无济矣。

关于书法名言8

1、用墨须要随浓随淡,可燥可湿,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。清.秦祖永《桐阴画诀》

2、柔和则绰约呈姿,刚节则鉴艳执操......。唐.张怀灌《评书药石论》

3、拘则乏势,放又少则,纯骨无媚,纯肉无力,少墨浮涩,多墨笨钝。梁武帝《又答论》

4、盖有骨必有肉,有实必有虚。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,无缥缈空灵之势矣。清.盛大士《溪山卧浮录》

5、书法趋骨力刚健,最忌野。清.梁献《学书论》

6、人之于书,得心应手,千形万状,不过曰中和,曰肥,曰瘦而已。若而书也,修短合度,轻重协衡,阴阳得宜,刚柔互济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7、肥字须要有骨,瘦字须要有肉......。北宋.黄庭坚

8、徘徊俯仰,容与风流。刚则铁画,媚若银钩,丽则倚糜而清遒。唐.欧阳询《用笔论》

9、盖用笔之难,难在遒劲。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,乃大力人通身是力,倒辄能起。明.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
10、左氏叙事,纷者整之,孤者辅之,板者活之,直者婉之,俗者雅之,枯者腴之;剪裁运化之方,斯为大备。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
11、骨体筋而植立,筋附骨而萦旋,骨有修短,筋有肥细,二者未始相离,作用因而分属。

12、夫马筋多肉少为上,肉多筋少为下,书亦如之。唐.张怀灌《评书药石论》

13、书以疏为风神,密为老气。当疏不疏,反成寒乞;当密不密,必至调疏。宋.姜夔《续书谱》

14、一点一画,一字一行,排次接而成。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,如老翁携幼孙行,长短参差,而情意真挚,痛痒相关。清.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

15、一字之行,理有数等,有上盖大者,有下画长者,有左边高者,有右边高者,非在一途而取轨,全资众道以相承。明.李淳《大字结构八十四法》

16、真书用笔,自有八法。一字之间,长短相补,斜正相拄,肥瘦相混,求妍媚于成体之后。宋.姜夔《续书谱》

17、笔格遒劲,亦是浑厚有力,非出筋露骨,令人见面刺目。清.华琳《南宗诀秘》

18、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,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;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。晋.卫烁《笔阵图》

19、用墨须使有润,不可使其枯燥,尤忌侬肥,肥则大恶道矣。明.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
20、横不能平,竖不能直,腕不能展,目不能注,分布终不能工;分布不工,规矩终不能圆备;规矩有亏,难云法书矣。清.笪重光《书筏》

21、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,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。所谓因筌得鱼,得鱼忘筌。清.朱履贞《学书捷要》

22、使尽气力,至于沉尽入骨,笔乃能和。和则不刚不柔,变化斯出。故知和者,沉劲之至,非纵逸之谓。清.王淑《论书滕语》

23、瘦而露骨,肥而露肉,不以为佳;瘦不露骨,肥不露肉,乃为上也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24、画促则字势横,画疏则字形慢;拘则乏势,放又少则;纯骨无媚,纯肉无力,少墨浮涩,多墨笨饨,比并皆然。萧衍《答陶隐居论书》

25、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,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。北宋.米芾《海岳明言》

26、书之要,统于“骨气”二字。骨气而曰洞达者,中透为洞,边透为达。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,否则皆病。

27、字有果敢之力,骨也;有含忍之力,筋也。用骨得骨,故取指实;用筋得筋,故取腕悬。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
28、人知直画之力尽,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。清.笪重光《书筏》

29、字有骨肉筋血,以气充之。书之六局,以气为主。清.包世臣《安吴论书》

30、大要以笔老为贵,少有失误,亦可辉映。所贵乎浓纤间出,血脉相连,筋骨老健,风神洒落,姿态备具,真有真之态度,行有行之态度,草有草之态度,必须博习,可以兼通。宋.姜夔《续书谱》

31、夫运者,先运其心,次运其身,运一身之力,尽归臂腕,坚如屈铁,注全力于指尖。清.朱履贞《学书捷要》

32、书要兼备阴阳二气。大凡沉着屈郁,阴也;奇拔豪达,阳也。清.刘熙载《艺概》

33、刚劲忌野,清劲忌薄。清.梁献《评书贴》

34、老乃书之筋力,少则书之资颜。明.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
35、书若人然,须备筋骨血肉,血浓骨老,筋藏肉莹,加之姿态奇逸,可谓美矣。近代.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

36、作字如人,然筋骨血肉,精神气脉,八者备而后可为人,阕其一行尸耳。清.王淑《论书滕语》

37、书必有神,气,骨,血,肉,五者阕一,不成为书也。北宋.苏轼《论书》

38、初学之际,宜先筋骨,筋骨不立,肉何所附。唐.徐浩《论书》

39、风神者,骨中带肉也。老劲者,肉中带骨也。有志临池者,当以慧眼区别之。清.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

40、先仪骨体,复尽精神,有肤有血,有力有筋......。丝来线去,脉络分明。《书学详说》

41、骨即存矣,而遒润加之。唐.孙过庭《书谱》

42、以筋骨立形,以神情润色。唐张怀灌《文字论》

43、欲学书先定间架,然后纵横跌宕,惟变所适也。明.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
44、字为城池,大不虚,小不孤故也。虞世南《笔髓论》

45、用笔在使尽笔势,然须收纵有度;结字在得其真态,然须映带习美。清.冯班《钝吟书要》

46、晋,唐人结字,须一一录出,时常参取,此最关要。明.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

47、若平直相似,状如算子,上下方整,前后齐平,便不是书,但得其点画耳。东晋.王羲之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

48、字之骨,大指下节骨是也;字之筋,笔锋是也;字之肉,笔毫是也。字生于墨,墨生于水,水者,字之血也。元.陈绎曾《翰林要诀》

《关于书法名言(8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