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书法的名言8篇
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,大家都对那些经典的名言很是熟悉吧,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,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。什么样的名言才具有借鉴意义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书法的名言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关于书法的名言11、古之善书者多寿,心定故也。人能定其心,何事不可为。
2、书法亦就佛法,始于戒律,精于定慧,证于心源,妙于了悟,至于极也,亦非口手可传焉。
3、内典《金经》云:“非法非非法。”书家悟得此诀,何患食古不化。
4、清心寡欲,字生精神,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。
5、渣滓去,则清光来,若心地丛杂,虽笔墨精良,无当也。故扬子云:字为心画。
6、昔人有联语云:夫复何为,莫非自然。真至理名言也。作书亦当知此意。
7、气盛,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。书亦如之。
8、摹古之法,如鬼享祭,但吸其气,不食其质。
9、心粗气浮,百事无成。书虽小道,亦须静定。
10、冷看古人用笔,勿参以杂念,是亦收放心之一法。
11、学楷宜由唐而晋,隶则非汉不可。
12、汉隶笔笔逆,笔笔蓄。起处逆,收处蓄。
13、字之纵横,犹屋之楹梁,宜平直,不宜倾欹。
14、古碑贵熟看,不贵生临,心得其妙,藉笔以达之,方能神似。
15、意居笔先,形随法立。
16、欲知后笔起,意在前笔止,明乎此,则笔笔呼应,字字接贯,前后左右,自能一气相生矣。
17、笔法尚圆,过圆则弱而无骨。体裁尚方,过方则刚而不韵。
18、熟能生巧,凡事皆然。书未熟而专事离奇,魔道也。弄巧成拙,不如守拙。
19、秦汉之书,其巧处可及,其拙处不可及。
20、工夫深,结体自稳天姿好,落笔便超。
21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唐代诗人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
22怒蹄蹴踏苍山颓,C臃肿难为状。清代文人严允肇《洗象行》
23字势雄逸,如龙跳天门,虎卧凤阙。南朝梁皇帝萧衍《古今书人优劣评》
24词源倒流三峡水,笔阵独扫千人军。唐代诗人杜甫《醉歌行》
25一点成一字之规,一字乃终篇之准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
26行于简易闲澹之中,而有深远无穷之味
27字要骨格,肉须裹筋,筋须藏肉,帖乃秀润生。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《海岳名言》
28一点失所,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,如塣士之折一肱。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《书史会要·书法》
29若平直相似,状如算子,上下方整,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,但得其点画耳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《题卫夫人》
30夫马,筋多肉少为上,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,皆欲骨内相称,神貌洽然。唐代书法家张怀《六体书论》
31点曳之工,裁成之妙,烟霏露结,状若断面还连,凤翥龙蟠,势如斜而反正。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《王羲之传论》
32玄妙之意,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,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,世智之所能测。唐代书法家张怀《书议》
33体象卓然,殊今异古。落落珠玉,飘飘缨组。仓颉之嗣。小篆之祖。以名称书,遗迹石鼓。唐代书法家张怀《书断》
34或重若崩云,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,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,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《书谱》
35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,骨劲而气猛也翟备色而翱翔百步,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,书之凤凰也。唐代书法家徐浩《论书》
36何处一屏风,分明怀素踪。虽多尘色染,犹见墨痕浓。怪石奔秋涧,寒藤挂古松。若教临水畔,字字恐成龙。唐代诗人韩《草书屏风》
37疾风吹劲草,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,安能香袭人。锋自磨砺出,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,焉能艺精深。李铎
38老夫之书,本无法也。北宋诗人、词人、书法家黄庭坚《山谷文集》
39书中有画,画中亦有书。清代学者方玉润《星烈日记汇要·游艺》
40翰墨之美,多以身后腾声。唐代书法家张怀
关于书法的名言21、古之善书者多寿,心定故也。人能定其心,何事不可为。
2、书法亦就佛法,始于戒律,精于定慧,证于心源,妙于了悟,至于极也,亦非口手可传焉。
3、内典《金经》云:“非法非非法。”书家悟得此诀,何患食古不化。
4、清心寡欲,字生精神,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。
5、渣滓去,则清光来,若心地丛杂,虽笔墨精良,无当也。故扬子云:字为心画。
6、昔人有联语云:夫复何为,莫非自然。真至理名言也。作书亦当知此意。
7、气盛,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。书亦如之。
8、摹古之法,如鬼享祭,但吸其气,不食其质。
9、心粗气浮,百事无成。书虽小道,亦须静定。
10、冷看古人用笔,勿参以杂念,是亦收放心之一法。
11、离形得似,书家上乘。然此中消息甚微,不可死在句下。
12、握笔之法,虚掌实指。指聚则实,指实则掌自然虚
13、死指活腕,书家无等等咒也。指死则笔直,腕活则字灵。
14、逆笔起,最得势。褚河南书,都逆起,隶法也。
15、字须笔笔送到,到笔锋收处,笔仍提直,方能送到。
16、作楷须明隶法,作隶切忌楷气。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。
17、初学临书,先求形似,间架未善,遑言笔妙。
18、笔须凌空,固也。然学者误会斯语,每走入空滑一路去。必曰气空笔实,方能无弊。
19、书贵熟,熟则乐。书忌熟,熟则俗。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,是犹离规矩以求巧,非吾所敢知也。
20、书无定法,莫非自然之谓法,隶法推汉,楷法推晋,以其自然也。唐人视法太严,故隶不及汉,而楷不及晋。
21、学楷宜由唐而晋,隶则非汉不可。
22、汉隶笔笔逆,笔笔蓄。起处逆,收处蓄。
23、字之纵横,犹屋之楹梁,宜平直,不宜倾欹。
24、古碑贵熟看,不贵生临,心得其妙,藉笔以达之,方能神似。
25、意居笔先,形随法立。
26、欲知后笔起,意在前笔止,明乎此,则笔笔呼应,字字接贯,前后左右,自能一气相生矣。
27、笔法尚圆,过圆则弱而无骨。体裁尚方,过方则刚而不韵。
28、熟能生巧,凡事皆然。书未熟而专事离奇,魔道也。弄巧成拙,不如守拙。
29、秦汉之书,其巧处可及,其拙处不可及。
30、工夫深,结体自稳;天姿好,落笔便超。
关于书法的名言31、高韵深情,坚质浩气,缺 ……此处隐藏7216个字……/p>
28、夫心合于气,气合于心;神,心之用也,心必静而已矣。
29、书画清高,首重人品,品节即优,不但人人重其笔墨,更钦仰其人。
30、书肇于自然,自然既立,阴阳生焉。阴阳既生,形气立矣。
31、学书者有两观:曰观物,曰观我。观物以类情,观我以通德。
32、学古人书,须得其神骨,魄力气格,命脉,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。
33、学术通于学仙,钟神最上,钟气此之,钟形又此之。
34、学书须步趋古人,勿依傍时人。学古人须得其神骨,勿徒其貌似。
35、学一半撒一半,未尝全学;非不欲全,实不能全,亦不必全也。
36、作书须自家主张,然不是不学古人;须看真迹,然不是不学碑刻。
37、作书起转收缩,须极力顿挫,笔法既得,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。
38、故学书全无贴意,如旧家子弟,不过循规蹈矩,饱暖终身而已。
39、取意舍形,无所求意。故得其形,意溢于形;失其形,意云何哉?
40、临摹古人不在对临,而在神会,目意所结,一尘不入,似而不似,不容思议。
41、临书易失古人位置,而多得古人笔意;摩书易得古人位置,而多失古人笔意。
42、先资政公曰:凡书未成家者,宜日与古贴为缘,无论何贴,皆足以范我笔力。
43、凡人各殊气血,异筋骨。心有疏密,手有巧拙,书之好丑,在于心手。
44、学书之要,唯取神,气为佳,若模象体势,虽形似而无精神,乃不知书者所为耳。
45、书贵入神,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。入他身者,我化为古也,入我神者,古化为我也。
46、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,人人言之。然天下最上的境界,人人要到,却非人人所能到。
47、古贴字体大小,颇有相径庭者。如老翁携幼孙行,长短参差,而情意真执,痛痒相关。
48、学书须临唐碑,到极劲键时,然后归到晋人,则神韵中自俱骨气,否则一派圆软,便写成软弱字矣。
49、故学必有法,成则无体,欲探其奥,先识其门。有知其门不知其奥,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。
50、手与神运,艺从心得。其志一于书,轩冕不能移,贫贱不能屈,浩然心得,以终其身。
51、故以道德,事功,文章,风节著者,代不乏人,论世者,慕其人,益重其书,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。
52、要使笔落纸上,精神能冲其中,气韵目晕于外。似生实熟,圆转流畅,则笔笔有笔,笔笔无痕矣。
53、故之书道玄妙,必资于神遇,不可以力求也;机巧必须于心悟,不可以目取也。
54、先学间架,古人所谓结字也;肩间架即明,则学用笔。间架可看石碑,用笔非真迹不可。
55、初学不外临摹。临书得其笔意,摹书得其间架。临摹既久,则莫如多看,多悟,多商量,多变通。
56、机者,传奇之精神;趣奇,传奇之风致。少此二物,则如泥人土马,有生形而无升气。
57、学书之法,非口传心授,不得其精。大要临古人墨迹,布置间架,担破管,书破纸,方有功夫。
58、古人笔法渊源,其最不同处,最多相合。李北海云:似我者病。正以不同处求同,不似处求似,同于似者皆病也。
59、其有一点一画,意态纵横,偃亚中间,绰有馀裕,结字峻秀,类于生动,幽若深远,焕若神明,以不测为量者,书之妙也。
60、夫字以神为精魄,神若不知,则字无态度也;以心为筋骨,心若不坚,则字无劲健也;以副毛为皮肤,副若不圆,则字无温润也。
61、书之心,主张布算,想像化裁,意在笔端,未形之相也;书之相,旋折进退,威仪神采,笔随意发,既形之心也。
62、近代以来,殊不师古,而缘情弃道,才记姓名,或学不该赡,闻见又寡,致使成功不就,虚费精神。自非道灵感物,不可与谈斯道矣!
63、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,逐画临仿,但贵行,住,坐,卧常谛玩,经目著心。久之,自然有悟入处。信意运笔,不觉得其精微,斯为善学。
64、夫人灵于万物,心主于百骸。故心之所发,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,树之为勋猷,立之为节操,宣之为文章,运之为字迹。
65、夫书者,英杰之馀事,文章之急务也。虽其为道,贤不肖皆可学,然贤能之常多,不肖者能之常少也,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!
66、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,否则无本。早矜脱化,必规矩,初宗一家,精深有得。继采诸美,变动弗拘。斯为不掩性情,自辟门经。
67、一须人品高,二须师法古,是书之法,学者习之,故当熟其手,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,德而熟之以身,书之于手,如是而为书焉。
68、习古人书,必先专精议一家。至于信手触笔,无所不似,然后可兼收并蓄,淹贯众有,亦决不能自成一家,到得似来,只为此家所盖,枉费一生气力。
69、至若磔髦竦骨,短截长,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;矩则轨转,却密就疏,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;耀质含章,或柔或刚,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。
70、为书之体,须入其形,若坐若形,若飞若动,若往若来,若卧若起,若愁若喜,若虫食木叶,若利剑长戈,若强弓硬矢,若水火,若云雾,若日月,纵横有可象者,方得谓之书矣。
71、风神者,一须人品高,二须师法古,三须纸笔佳,四须险劲,五须高明,六须润泽,七须向背得宜,八须时出新意。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,短者如精悍之徒,瘦者如山泽之矍,肥者如贵游之子,劲者如武夫,媚者如美女,欹斜如醉仙,端楷如贤士。
关于书法的名言81)玄妙之意,出于物类之表;幽深之理,伏于杳冥之间;岂常情。
2)字不可重笔,话不可乱传。
3)之所能言,世智之所能测。(唐·张怀谨)
4)若不给自己设限,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。
5)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。(南北朝·萧衍)
6)体象卓然,殊今异古。落落珠玉,飘飘缨组。(唐·张怀声)
7)云鹤游天,群鸿戏海。(南北朝·萧衍)
8)厚德载物。
9)笔下龙蛇似有神。(唐·张怀谨)
10)无声之音,无形之相。(唐·张怀谨)
11)古之善书者多寿,心定故也。人能定其心,何事不可为。
12)书法亦就佛法,始于戒律,精于定慧,证于心源,妙于了悟,至于极也,亦非口手可传焉。
13)内典《金经》云:“非法非非法。”书家悟得此诀,何患食古不化。
14)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——唐代诗人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
15)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。
16)无声之音,无形之相。——唐代书法家张怀瓘
17)字要骨格,肉须裹筋,筋须藏肉,帖乃秀润生。——米芾
18)学术经论,皆由心起,其心不正,所动悉邪。柳公权曰:心正则笔正。——项穆《书法雅言》
19)意在笔前,然后作字。—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《题卫夫人》
20)书肇于自然。——蔡邕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