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爱的教育》读书心得集锦
当我们经过反思,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,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,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。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爱的教育》读书心得集锦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爱的教育》读书心得集锦1“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像天空中没有阳光,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”莎士比亚的话告诉我们,成长要与好书为伴。
今天,我捧起《爱的教育》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。读完以后,我的心被那点点滴滴的爱所震撼。似乎有澎湃的波涛在心头涌动。
我被科罗西那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。科罗西的家里很贫穷,家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,连一张桌子也没有,甚至没有一盏煤油灯。他的母亲靠买菜养家糊口,克罗西每天在这种环境下学习,眼睛都快熬坏了,但是仍然刻苦学习,这是多么难得的精神啊!再想想我,是多么惭愧。我从小就生活在“温室”里,父母为了让我好好学习,为我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,可我还嫌上学太苦,这和克罗西比起来相差太远了,今后,我要好好学习,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。
书里还讲了卡罗纳的故事,星期六上午,二年级的一个学生买作业本的钱被人偷走了,他站在街头放声大哭,卡罗纳把自己的零花钱都给了他。一件小小的事情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浪,使我久久不能忘怀。当今社会上一些人,太自私,做好事得越来越少了,有老人摔倒没有人去扶,假装没看见,扭头就走了;公交车上,老人站在那里,别人好像没看见。这样的行为让人唾弃。我们应该像卡罗那那样,只要别人有困难就毫不犹豫的去帮助。他也教会了我如何助人为乐。
我还欣赏科列帝宽容大度的品质。恩利科和科列帝因为一点小事吵架,事后科列帝主动和好。他的宽容深深的打动了我。在生活中,好朋友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,根本不值得。所以,和好朋友有矛盾时,应该主动承认错误,以诚相待,珍惜友谊。是科列帝教会了我如何宽容。
生活中不是缺少爱,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,只要留心观察,你会发现,爱就在身边。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,时刻激励我去奋斗,创造美好的未来。
感谢《爱的教育》,让我看到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纯洁的爱。他让我学会了真诚、勇敢、善良、刻苦、宽容……
《爱的教育》读书心得集锦2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德·亚米契斯。他凭着对生活的深刻热爱,对孩子的真正了解,真正关怀,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家庭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。他在序中说这本书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。这本书是意大利学生安利柯,在一个学年的12个月中所记的日记。其中,也有他父母对他劝戒性的文章,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。《爱的教育》很吸引我,它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,而教育使爱在升华。虽然,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,但是你会从《爱的教育》中,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,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。所以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。
爱,其实随处可见,却也随处不见,因为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,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,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。就如父母的爱,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,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。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,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,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。《爱的教育》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,积极要求上进,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。他们有的家庭贫困,有的身有残疾,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。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,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—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,对亲友的真挚之情。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“精神讲话”。这一个个小故事,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,同样让更让我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。
而面对我们的教育,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,是教育成功的基础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《爱的教育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教育之没有情感,没有爱,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。没有水,就不成其池塘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”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,一路上边走边看,就会很轻松,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,学习而充实起来。于是,就想继续走下去,甚至投入热情,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。这时候,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,一种对于生活的爱。读《爱的教育》,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,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,生活,怎样去爱。在感动中,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。对于生活的热爱。
书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,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。我想,“爱是什么”不会有明确的答案,但我知道“爱”是没有限制的,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,老师对学生的鼓励,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,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……大到捐献骨髓,献血,帮助希望工程……尽管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“污染”,“稀释”,甚至“消失”,但我依然相信爱的伟大,相信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爱,而每一个人也感受和付出着爱。
《爱的教育》读书心得集锦3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我喜欢读书,读书给了我许多欢乐和启迪。这学期我有幸拜读了《爱的教育》。
这部书的作者是德·亚米契斯。他凭着对生活的深刻热爱,对孩子的真正了解、真正关怀,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家庭教育的一位重要人物。他在序中说这本书也能够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。这本书是意大利学生安利柯,在一个学年的12个月中所记的日记。其中,也有他父母对他劝诫性的文章,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。《爱的教育》很吸引我,它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,而教育使爱在升华。从《爱的教育》中,我体会到以往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,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。
爱,其实随处可见,却也随处不见。因为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忽略,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,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。就如父母的爱,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,而此刻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。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被忽略,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,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。《爱的教育》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、要求上进、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,他们有的家庭贫困,有的身有残疾,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,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,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——对自己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,对亲友真挚的情。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教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“精神讲话”,这一个个小故事,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,同样也让我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情感所震撼。
对于教育,爱应当是教育力量的源泉,是教育成功的基础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《爱的教育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教育之没有情感,没有爱,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。没有水,就不成其池塘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”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,一路上边走边看,就会很简便,每一天也会因对新事物的感悟、学习而充实起来,于是,就想继续走下去,甚至投入热情,不在乎它将持 ……此处隐藏10276个字……持续多久。这时候, 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,一种对于生活的爱。这就是《爱的教育》吸引人之处和告诉我们的道理, 它所诉说的是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,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,而教育将使爱得到升华。
如今初为人师的我,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。一个好的老师不能仅仅上课,或者做思想教育,还要真正懂得学生们的心理,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,理解他们的喜好和行为。我们是孩子人生旅途的启蒙人,我们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,只有不断地与孩子沟通和反思,审视自己的行为,才有可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,确立新的目标,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。读了《爱的教育》后,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平时对学生的教育方法,说实话,虽是同样的为学生好,同样的去用心爱他们,但自己静下心细细品味时,才会发觉自己对学生爱的方式缺少方法、缺少沟通。教师对学生既应当成自己的亲人去爱,又当成自己的朋友去交流,应该是一种关心、一种理解。我们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,在孩子有困难时,在孩子做错事时,在孩子得到进步时,作为教师都能一视同仁的对待,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之中,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。
就学校而言,我们期待教育的雨露阳光能够滋养幼小的心灵,让爱的传播成为学校努力追求的一种至美至纯的境界。我们一些校园总能看到诸如一切为了孩子,为了一切孩子,为了孩子一切类口号,乍看似乎很全面,对孩子关爱备至,然而内容很空洞,没有实际意义。在学校里, 人人是平等的,而平等的前提是要尊重每一个孩子,并对孩子充满爱与信任,用爱交换爱,用爱滋养爱,用爱培育爱,只有如此,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。
《爱的教育》虽然只是一本小说,但是其中我们所能感悟到的东西却实在不少,而作为一个老师,我能感悟到的是怎样把每个孩子,教育成一个真正的、完整的人。
冰心曾说:有了爱就有了一切。爱是一种情感教育,让孩子心中有爱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,它需要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,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般不知不觉,自然而然地渗进孩子们的心田,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爱!
《爱的教育》读书心得集锦15《爱的教育》是通过埃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。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,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柯的眼光,讲述了从三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、所闻和所感,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,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、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,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。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,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,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,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。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、善与恶,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很多现在把我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。
一、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“恨铁不成钢”的爱,某些教师抱着对学生“宁给好心,不给好脸”的态度,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,一味批评训斥,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,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。因为,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强,教师这样教育学生,只会让学生加大恨老师,使其品德行为就更为放荡,日益失掉争取进步的信心。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,他有厌学的情绪,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,作业糊涂至极,甚至干脆不做。我屡次直接严厉地批评了他,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,情绪反而更加抵触,一副天不怕地不怕、毫不在乎的样子,我差点为之气昏。过后,我头脑冷静下来,回想自己的言行,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。后来,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支观察揣摩他,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,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,当他老毛病再犯时,不是再一味批评他,这样一来,他可来神了,身子坐得挺直,集精会神,那节课的提问,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,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。所以,经验教训让我深深觉得,做老师的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,或用单调的罚抄、罚背、体罚等来对付学生,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“爱之深”,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“恨之切”的行为,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,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,拥有为人权利的人,当老师兵贵神速或践踏了他们为人尊严和权利时,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、越惩罚、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,因此,在教育活动中,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,都是应当予以遗责的。
二、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“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”的爱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,考试是教育结果检测的手段,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,但由于社会总是用考试来检查、评价教育的结果,并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各个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,决定学生的升学率。由此,大部分教师为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,大幅度采用题海战术,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简直喘不过气来,教师却不为之所动,仍不知疲倦地搜集资料,绞尽脑汁不停的出题,让学生不分昼夜地做!做!做!学生考试成绩好,教师就高兴;学生考试成绩差,教师就不高兴,甚至大发脾气,责怪、漫骂、歧视等相继出现。这样的教育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恐惧的心理,日益把学习当作苦差事。试想一下,成年人工作一天下来,尚可会觉得疲累不堪,一下班回家还可以停歇下来休息,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听听音乐,看看电视。而学生一整天除了上课时间外,课后还有大量的作业在等着他们,甚至连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休息日都不例外:背书、作业一大堆,学生真是比大人还忙累!长期下来,学生吃得消吗?知识掌握得了吗?这样的教育适应现当今的素质教育吗?答案是显而易见。
三、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“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”。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,先天条件、心理素质、文化素养、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,总有强弱优差之分,当然,也就有夹在优差的两头的中间生。有些教师重视的大都是冒尖的“两头”,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,片面追求升学率,不少教师总是比较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,少数开学有望“尖子”平时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,甚至常开“小灶”而“转化后进生”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。因此,“厚爱” 后进生,关注后进生,促进后进生转化是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,而处在“中间层次”的学生,学习平平,能力一般,平淡无奇,没有出众的表现,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,不少老师常常任其自然,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,对其缺点了心不在焉,使“中间生”处在“受冷落的尴尬之境地,” 这样“中间生” 就容易因被冷落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,他们中一大部分人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冷淡,学习的劲头也不高,参加集体勉勉强强的,他们心里认为“没人注意我的存在,干好干坏一样。”其实,这些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,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,一个关节的眼神,一声亲切的问候,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,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。一位教育家说得好:“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,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”那些平平常常的,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、重视的一群,他们身上的“亮色”也需要老师去挖掘,他们同样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,还有善意的批评。
教师对学生的“爱”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?我想这里存在着一个“爱”的方式方法的问题,以及如何表现教师的“爱”的问题。我们要改变对学生强制的爱、盲目的爱、粗暴的爱、变味的爱。
文档为doc格式